“亲密的奥黛丽·赫本”展览前叙| 生于跌荡,通向伟大

创建时间:2024-08-27

1954年,英国摄影师和创意艺术家塞西尔·比顿为《Vogue》杂志写了一篇关于冉冉升起的电影明星奥黛丽·赫本的文章。此时,她刚刚凭借《罗马假日》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塞西尔·比顿 梅尔·法利尔和奥黛丽·赫本 1954  
银盐纸基 27.8×26.5cm 10.8×10.5in.
塞西尔·比顿提到:
“奥黛丽·赫本的美是浴火重生,战后的欧洲借助奥黛丽这样一个新女性的形象复活。然而,在她散发光芒的同时,她天生的坦率使她无法接受好莱坞对其要求的——那种像女王般的姿态和光环。”
©奥黛丽•赫本《绿厦》1959 26×20cm 银盐纸基
无论你是否喜欢赫本,她都无疑是20世纪电影与时尚最重要的表征之一。然而,在赫本成名之前,出生于1929年的她童年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挣扎,包括父亲的遗弃、战争的创伤、舞蹈梦的破碎等.......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在不可控的集体历史流变中,赫本的人生经历了数次崩坏和自我修复。
 
 战火淬炼,血泪之下的灵魂生长 
赫本出生于比利时一个贵族家庭,六岁那年父母分开,由于父位的“缺席”,赫本很早就理解了单身母亲和女性生存之艰辛,赫本的母亲艾拉夫人是在一个严厉且传统的维多利亚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她没有将婚姻的破裂转嫁为对于丈夫的愤恨和哀怨,而是时常向赫本强调尊严和礼仪的重要性,因为礼仪代表着对他人的友好和尊重。
©1929年,艾拉·范·海姆斯特拉和女儿奥黛丽·赫本合影。
摄影师不详
©奥黛丽·赫本和她的父亲约瑟夫·维克托·安东尼·鲁斯顿1933年(左)和1934年(右)在比利时林克别克。
摄影师不详
性别研究专家南希·弗来迪(NancyFriday)曾经说过:“女孩渐渐长大的时候,真正影响孩子命运的不是母亲对女儿的期望,而是母亲对自己的看法。母亲的自尊和自信将对女儿独立意识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它的影响将超过其他社会因素。”
多年后,在母亲教育观的深刻影响下,赫本在丈夫梅尔-费雷尔的建议和帮助下找到了父亲,并主动地与他拥抱,尽管她很快就意识到父亲在感情上是个废人。也许此刻,在赫本看来,父亲的存在对于她来说,只是一个象征家庭圆满的符号,而罗斯顿作为父亲的形象在她童年时的缺席,才是她需要弥合的创伤,随之和解的是她那崩坏的童年。
©奥黛丽·赫本,5岁。摄影师不详
赫本自六岁起就再也没有见过他,她独自一人在英国肯特郡的一所寄宿学校学习。二战一触即发,赫本被送上了返回中立国荷兰的飞机。1940 年春,希特勒突然入侵荷兰,赫本一家的财产被没收,家人被杀害。
©小时候的奥黛丽·赫本,1939年。摄影师不详
奥黛丽的长子肖恩曾讲述过母亲的回忆:“她永远不会忘记一个身穿红衣的小女孩被纳粹军队强行塞进牛车带走的情景”,而这正是《辛德勒的名单》中这个著名场景的灵感来源,奥黛丽在拍摄“永远”时向斯皮尔伯格讲述了这个故事。
©奥黛丽赫本和她的母亲在阿纳姆战争期间,1942年。
摄影师不详
后来,奥黛丽成为游击队的一员,以芭蕾舞表演为掩护,秘密为荷兰游击队筹集资金,将情报藏在鞋子里为游击队传递情报,并在战争中帮助受伤的盟军和英国士兵,投身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激烈斗争中。
©1940S,赫本参加反法西斯演出时的剧照。摄影师不详
小奥黛丽的经历从战火中淬炼,灵魂在血泪中成长,她的信仰建立在帮助弱者的人道主义之上。因此,奥黛丽在晚年全心全意地投身于慈善事业的轨迹才有迹可循,她在治愈他人的过程中,不断地稀释和修复自己的创伤,书写一部关照世界的个人史诗。
 
 Dreammaker成为银幕造梦者 
在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战后经济的逐步复苏,美国沉浸在文化多元化和民权运动的意识形态浪潮中,40年代末的电影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卖得多,电影院作为大众娱乐场所的地位更加稳固。尤其在北美市场,1946年电影市场达到顶峰,售出了41亿张电影门票,而2022年的数据是8亿张门票。与此同时,欧洲的艺术电影和法国的新浪潮电影正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对好莱坞大制片厂制的电影工业造成重大冲击,由此迎来了好莱坞电影业又一黄金时代。
受「垮掉的一代」的影响,电影中的传统角色和传统女性形象不再受青年观众市场的欢迎。正如塞西尔·比顿所说,就在悲观主义者预言战后不会出现新的女性理想的时候,一位真正的存在主义女神出现了,她就是奥黛丽·赫本小姐。
©导演威廉·惠勒 《罗马假日》剧照 1953
此时,赫本如一缕春风吹进观众心中,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她的气质与战后历史需求的契合。赫本如“神女”般抚慰着战后人们的伤痛和焦虑,她身上似乎展现出了现代年轻人所向往的那种自由和浪漫的灵魂,满足着人们对未来社会文化的理想期望。正是在比利时的废墟上,加上英国口音,以及美国的成功,才造就了最能体现战后新时代精神的鲜明个性。
1948年7月19日,奥黛丽·赫本出演了银幕处女作《荷兰七课》。1953年9月2日,她主演的浪漫喜剧电影《罗马假日》正式公映,并因此荣获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奖项。1954年,她主演的爱情喜剧片《龙凤配》上映,以及之后于1959年上映的《修女传》,和1961年上映的《蒂凡尼的早餐》上映,均获得了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接下来,赫本还出演了电影《谜中谜》《盲女惊魂记》《罗宾汉与玛莉安》《窃贼之爱》等影片,并多次荣获国际界的重要奖项。
©摄影师 丹尼斯·史托克 奥黛丽·赫本 电影《龙凤配》剧照 
银盐照片16x20英寸 1953年 
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因结肠癌在瑞士洛桑病逝,享年63岁;在那一年,她获得了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吉恩·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
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3名。
在曾经充斥着男性凝视的好莱坞大制片厂电影中,女性往往承担着“被看”的“他者”角色,她们的角色常常显得被动、无力和扁平,甚至只是男性欲望的对象。
而赫本在电影中塑造的女性角色多种多样,她们或刚毅坚强,或焦虑天真,或自由独立,尽管她们常常陷入规则道德和自我绞杀的困境中,但都是性格鲜明且富有生机的。
正是在这些「不完美」的女性角色身上,在普通人复杂而真挚的情感交织中,观众得以窥见20世纪女性的多元性,深刻地感受到她们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在影片《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安妮公主短暂逃离了皇室的藩篱,在街头喧闹的阳光下展现她的真实本性,享受着作为普通人应有的自由。在《修女传》中,奥黛丽·赫本饰演的璐克修女在本性和信仰间两难契合,她不断叩问内心对于至善和忏悔的深层含义,这恰恰呼应了今日大众所反复提及的“自我内耗”。
©《修女传》中的路加修女常陷入信仰与人性之间的内心挣扎
导演: 弗雷德·金尼曼《修女传》剧照 The Nun's Story (1959)
《蒂凡尼的早餐》中,霍莉和保罗两位陷入“物役”困境的角色,企图相互依偎,摆脱迷茫并寻找真实的自我认同。这让我们深感叹息,现代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似乎让我们忘了,生活本质实际上并未发生改变。世界上仍有千千万万个霍莉和保罗,在爱恨、物欲和自由中不断纠缠,探寻生命与爱的真谛。赫本所诠释的非传统女性角色,不仅颠覆和反叛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还体现出战后大众文化的特征。
©导演: 布莱克·爱德华兹 《蒂凡尼的早餐》剧照
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
今日,当我们在为大银幕出现的各种“大女主”剧本浪潮而欢欣鼓舞时。
赫本,在那个布满凝视和“被看”的时代里,坚毅地做自己电影和生活中的“大女主”。
这正是《亲密的奥黛丽·赫本》巡回至此的意义。在近一个世纪之后,我们穿越时空,仍然在追寻奥黛丽赫本身上那些隽永的吸引力。

《亲密的奥黛丽·赫本》纪念特展由赫本长子肖恩·赫本·费雷尔(Sean Hepburn Ferrer)亲自发起,携手全球领先的精英女性成长与社交平台-红颜会,于2024年11月8日在上海外滩中央共同呈现一个时代偶像的非凡生命旅程。

本次上海展览也是《亲密的奥黛丽·赫本》纪念特展在中国的首秀,邀请国际知名设计师和策展人,也是LouisVuitton,Prada,Ferragamo,Rolex等40多个国际大牌御用设计师乔瓦尼·切雷亚(Giovanni Cerea)担纲策展主理。本次上海站展览中包含围绕奥黛丽·赫本的1200+珍稀展品,涵盖未公开的原声视频、原版照片/电影海报、电影道具、服饰珠宝、独家收藏、贡献奖杯和诸多私人物品等,这些展品通过多个角度聚焦奥黛丽·赫本的艺术追求与自由风尚,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文化内涵。

天使归来  | 《奥黛丽·赫本的亲密之旅》11月重磅登陆外滩